丽江非遗|“朵翀文化”——民族团结的文化结晶

朵翀的渊源及价值

“朵翀”为藏语的音译,“朵”指聚合,“翀”指在一起,引申为聚合在一起的歌舞。它源于1200多年前初建桑耶寺时举行的一种民俗活动,是唐朝时期吐蕃的宫廷歌舞剧。集音乐、诗歌、舞蹈、戏剧为一体,分为12场,共108首,其间穿插有4部话剧,包括赞美桑耶寺、邀请庆典、吉祥日子、生产生活场景、青春之恋、团结和谐等。

(朵翀歌舞展示)

朵翀歌舞保存历史悠久,无乐器伴奏,表演时间长,是大型集体圈舞。它口耳相传,篇幅宏大,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综合性、完整性、广泛性和民间传承性等特征,是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

用古藏语吟唱的朵翀,每一首歌舞都有多种唱腔,或舒缓、或急切、或喜悦。唱词中体现出强烈的“以人为本”“以人为善”的人文关怀。它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的仁慈博爱,倡导互敬互爱的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指引人们向上向善。

可以说“朵翀”具有不可替代的道德教化、情感慰籍以及劝戒和自律作用。它在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民族和谐的生动教材。

朵翀民俗歌舞项目介绍

2021年6月,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朵翀民俗歌舞研究团队通过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科普项目立项,在已经有的书籍和研究成果基础上,衍生出普及传承思路和深入研究动议,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解决没有可视听、可阅读的“瓶颈”,解决了从口传到教材资料再到视频广泛应用,突破传承的困局。主要是对朵翀歌舞的动态形象、音乐、服装、活动目的、表演形式等等因素,综合的分析朵翀民俗舞蹈蕴含的文化背景、民族意识、形象、风格、形态和动作特征。并运用提取、类别化、元素化的方式处理朵翀原生态歌舞,将传统民间舞蹈最大化的保留舞蹈风格和动作形态。

“朵翀”歌舞演出时需要主唱根据演出主题和场所来选定唱法和曲调,在婚庆、起房建屋、节日等喜庆活动中举行。表演者穿着华丽,从太阳落山开始演出,到第二天太阳升起才结束,通宵达旦,不间断歌舞来表达喜悦之情。无论从服饰到曲调,从舞蹈到歌曲,都具有本真质朴之美,整台演出始终美轮美奂,是一出艺术大餐,也是一次美感的盛宴。

朵翀民俗歌舞,舞蹈动作舒展,动态端庄,保持高原舞蹈“一顺边”的典型特征。表演时,膝部松弛、手臂舒展、服饰高贵华丽。下肢动作有悠、踏、跺、跳等动作,上肢动作以随动为主。演员分为男、女队列,由男领唱引导以圆圈方式顺时针舞动,女队接男队尾部,形成闭环圆圈,动作以6、8拍为主。

(朵翀歌舞教学视频)

项目组制作的科普视频《朵翀文化-民族团结的文化结晶》投放于“抖音”、“微信”、“哔哩哔哩”等媒体平台获得了各界的认可和肯定,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和了解朵翀文化和朵翀民俗歌舞形式。同时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朵翀民俗歌舞整理成课堂教学组合运用在丽江民族民间舞课程单元中,改编成民族健身操参加云南省教育厅2022年大学生操舞比赛,获得了该比赛自编民族操组的二等奖。

影音手段和新媒体技术已经逐步成为民族艺术和技艺传播的主要渠道,广大群众获取少数民族技艺和知识渠道更多元化、更便利,更有利于民族地区群众传承、传唱和传播好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维护民族团结责任意识。课题将研究、保护、传播“三位一体”相结合,为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探索新路径。

来源 玉龙县融媒体中心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马永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