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非遗|五代人的积淀 在黑与白的纱线中绣出经典

“以前奶奶的纳西服饰都是自己做的,也帮村里的老人做了不少,她的针线活很厉害。奶奶走后,我们都抢着要她的针线包,因为那是奶奶最珍贵的东西。村里人都说‘你奶奶操劳了一辈子,走的时候什么也没带走,却带走了她的一身好手艺’。”

这是一位网友在一篇描写纳西服饰要件——“优额获”(纳西语,意为羊皮披肩飘带)的文章后边的留言。这段留言,相信会深深触动了你我!一百字左右的留言,给我们展现了很多画面,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纳西老阿妈坐在自家堂屋前飞针走线的情景,看到后辈在老人走后因为没有学到祖传手艺而遗憾不已的样子……每个画面都充满生活气息和质朴而深厚的感情,耐人寻味。

纳西老阿妈的针线包留下了,而精湛的手艺却带走了!为了不让这样的遗憾继续,《纳西族服饰》于2006年被丽江市古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区级非遗项目;2009年被丽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非遗项目;2009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遗项目。同时,还有了《纳西族服饰》非遗项目的省级、市级、区级传承人,涉及到纳西族服饰制作的方方面面。今年46岁的杨红梅就是12个传承人之一,杨红梅传承的内容是纳西族羊皮披肩飘带的制作技艺。

纳西族服饰,装满了智慧、勤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副白底黑线的羊皮披肩飘带,看起来很不起眼。经过传承人杨红梅细细介绍后,才知道这里边装满了纳西族的智慧、勤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飘带最显眼的前面位置绣的是两只蝴蝶,寓意是成双成对,双宿双飞,表现了纳西族对美好情感的憧憬和向往。接下来的图案由好几种小图案依次排列组合而成,从上到下依次主要有桂花图案,表示富贵;荷花图案,表示和和美美;方框图案,表示四通八达,聚集四面八方的财力物力人力;鼎图案,表示对祖先的崇敬;桔子图案,表示吉祥如意;纳西族打跳图案,代表充满幸福的生产生活状态。有的还会增加半边花图案,代表了女人能顶‘半边天’的意思。以上图案是制作羊皮披肩飘带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图案。像这些‘寿’字、‘万’字、‘寿桃’的图案都是我母亲留给我的花样。”

杨红梅一口气介绍完这些绣在羊皮披肩飘带上的图案,可见这些图案已经变成了她身体的一部分。26年来,上千副羊皮披肩飘带经过她的双手制作,每一针每一线都注入了她的心血和情感。

羊皮披肩飘带只是纳西族服饰“披星戴月”羊皮披肩上的一小部分。根据相关书籍记载,纳西族女子的“披星戴月”羊皮披肩,羊皮上部裁剪成四方形,底边剪裁成蛙体形状。羊皮上部覆以长方形的粗毛呢布,盖住了约三分之一的羊皮光面,纳西语称为“优额简”,即羊皮颈。羊皮颈的上边沿缝有一对绣着蝴蝶图案的生白布长带,用作将羊皮系于妇女身上的带子,称“优额获”,即羊皮背带,也就是本文中写的主要内容。在羊皮颈的下部,缀以七盘直径约为7厘米、丝绣彩色描花图案圆盘饰物,每一圆盘的中心各垂两条皮细线,共十四条,称“优额博”,即羊皮须。整件披肩表示为日月星辰,象征着纳西妇女“肩负日月,背负繁星”的勤劳美德。

五代人的积淀,在黑与白的纱线中绣出经典

“记得老人们会一排排坐在河两边的门口,边做针线活,边卖自己做好的纳西服装饰品。”从小在丽江古城里长大的杨红梅,古城留给她的记忆不仅仅是随处可见的光滑的五花石板路和勤劳的纳西阿妈背着篮子匆匆走过的脚步,在古城新华街玉河两边的门口摆着小摊,做着针线活的老阿妈;在四方街支着伞,簸箕里放着各种纳西服饰配件及小玩意的阿奶成为她难以忘怀的儿时记忆。

20年前,在丽江古城里这样的情景随处可见,成为古城里的一道风景线。她们,有的在做“优额博”(纳西语,意为羊皮须带,寓意是七星羊披上的光芒),有的在做“优额获”(纳西语,意为羊皮飘带),有的在做“优额妙”(纳西语,意为羊皮披肩的眼睛,指缝在羊皮披肩上的彩色七星),老人们闲聊着家常,切磋着手艺,顺便卖一点自己手工制作出的小样,慢慢地打发着时间,最完美地诠释着丽江古城里的“慢时光”。在这些老人当中,杨红梅的奶奶就是其中一个。

纳西服饰的“优额获”制作技艺,传到杨红梅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五代人的沉淀与传承,让杨红梅在黑与白的纱线中绣出了经典。

“我是从20岁开始学习绣羊皮披肩飘带的,到如今有26年了。从一块十公分长的老布料开始,慢慢认识布纱,数针法,接着学习图案,从蝴蝶图案开始试绣,边绣边问,边比较外婆和母亲的绣品。一开始绣歪了,又重来,反复多次,直到最后可以熟练地数针法,看布纱,绣出各种图案。”虽然杨红梅家的绣品没有专门的店铺来卖,但是经常会有人来家里面订货。精细的手工,别致的图案深受人们喜爱,甚至有时会“一品难求”。

“记得2003年,外婆、母亲和我经常一起在灯下连夜赶制订货。手工活急不成,绣完一副飘带需要4天左右,因为专注于绣制出满意的绣品,常常忘记了吃饭。”

20多年来,杨红梅一边工作,一边刺绣,比起外婆和母亲,她的手艺一点不逊色。2019年,杨红梅被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西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当第一次穿上老式的纳西服装,体会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杨红梅回忆说:“第一次穿老式的纳西服装是在2019年参加申请《纳西族服饰》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大会上,厚重的纳西服装瞬间带给我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因为工作需要,杨红梅经常要穿纳西服装,但是她穿的是经过现代人简化了的新式纳西服装,色彩艳丽,着装方便。然而,对于新式的纳西服装,用老一辈的话来说就是“册么依”(纳西语,少了韵味的意思)。而老式的纳西服装,不但色彩上与新式的纳西服装有很大的区别,在制作工艺上那更是天壤之别。以黑白、青蓝为主色调的老式纳西族服装,在用料、样式、细节、饰品等方面无不体现出纳西族先民的生产生活特点,风俗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像我外婆、母亲这些老一辈,她们的生活那么辛苦,可没想到她们在一个小小的绣品中却如此用心细致,充满智慧,真是了不得!”杨红梅发自内心地感叹。

杨红梅的母亲不识字,但是她制作的羊皮披肩飘带在丽江古城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得益于“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句老话。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杨红梅的外婆为了让自己的女儿长大了有口饭吃,在杨红梅母亲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她绣羊皮披肩飘带。在困难时期,杨红梅母亲的好手艺确实给全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我打过零工,做过基建队的小工,其间一度放下了针线,直到1972年,我又拿起了我的针线活,并把它作为生计,边带孩子边做手工活。上世纪50年代,一副飘带可以卖到两三元,后来买到了七八元,慢慢卖到了三四十元,到如今可以卖到600元到800元。记得以前在困难时期,常常连夜赶制飘带,因为卖了就见钱了,卖了飘带再去买全家的菜这是常有的事。”


杨红梅的母亲给我们展现了一段古老的手艺人的故事。为了生活,手艺人传承了家族的手工制作技艺,这其中承载了多少的酸甜苦辣。在今天看来,这又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因为这代代相传的手艺没有因为如今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而失传。以前,是为了生活而传了下来。现在,是为了保护和弘扬而传承下去。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手工技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手工艺人也在慢慢消失。就拿纳西服饰羊皮披肩飘带上的图案来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模板,有机器加工的,有细毛线绣的,这些产品在纳西妇女身上随处可见,因为实惠便宜。但是,比起传统手工绣出来的披肩飘带,这些现代工业带来的产品却少了温度和情感。对此,杨红梅和她的母亲不约而同地表示出了感叹之情。

传承之路不易。作为《纳西族服饰》非遗项目的省级传承人,杨红梅谈到传承的问题时非常感慨:“不管是在化琮时候,还是在红白喜事场合,只要有机会,我都会积极宣传,让亲朋好友来学习,我免费教她们。但是,大家说起来时很激动,真正来学习的却很少。我最记得有一位朋友,以前在我隔壁开店,说要亲手给自己的妈妈绣一副飘带,学习了一个多月,她真的绣出来了!我好高兴,很有成就感,只要用心学习,其实是不难的。”

从杨红梅的语气上,明显感觉到作为传承人的她,在亲手教会其他人手艺时的兴奋感和成就感。杨红梅非常希望更多的人来学习这门手艺,把纳西族服饰的精髓一代代传下去。

在纳西民居的堂屋前,杨红梅母女端坐在一起,默默地飞针走线,任凭时光慢慢流淌,在黑与白的纱线中绣着温馨而幸福的生活,绣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

来源 古城之窗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李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