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云游丨丽江市博物院带大家网游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其厚重的历史、丰富的人文及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贯穿于古城发展的脉络之中,见证了丽江农耕文化、茶马古道商贸文化及城市多元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完整过程。

继网游“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文献”后,丽江市博物院又为大家带来了常设展览《传承文明 和谐共存——丽江三项世界遗产展》之“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通过这次网游,市民可以进一步了解丽江古城的独特魅力。

一、丽江古城概况

丽江古城由大研古城、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三部分组成,面积7.279 平方千米,其中大研古城是核心,面积3.80平方千米。

1986年12月,丽江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以其保存的浓郁地方特色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以少数民族居民为主体的世界文化遗产地。目前,丽江古城已成为一个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景观富集的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茶马古道重镇

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时期达到辉煌,是一条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明清以来,丽江古城就一直是滇西北商贸中心和连接滇、川、藏的茶马古道重镇。茶马古道赋予了丽江古城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风情,因而丽江古城也是一座伴随着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城,是迄今为止茶马古道上古貌依旧、保存最为完好的文化名城。

(马帮运输)

(马帮古道)


二、历史沿革

据记载,早在10至5万年前,已有旧石器晚期智人“丽江人”在这里活动。金沙江河谷地区岩画的发现及众多新石器、青铜器的出土证明,丽江是中国西南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

丽江在战国时属秦国蜀郡;汉属越嶲郡;三国属云南郡;南朝为遂段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南宋末年,丽江木氏先祖将其统治中心从白沙移至狮子山麓,开始建城,称“大叶场”。

三、大研古城

地理环境

大研古城坐落在丽江盆地中部,海拔2416米。选址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和黑龙潭水源,北依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接辽阔平川。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南端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北部过渡的衔接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气候受南亚高原季风影响,干湿季分明,属西南季风气候。夏季雨量充沛,无酷暑;冬季雨量稀少,无严寒。丽江古城年日照时数为2530小时,光能充足,年太阳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46.5千卡,为云南省最高值区。

城市布局

丽江大研古城的街道以四方街为中,取以新华街、五一街、七一街、新义街和光义街五条主要街道为经络的格局。街道依山傍水,没有方整的道路网,也没有严谨的轴线,空间时而封闭,时而开朗,组成一个通达全城的路网。

主街的中心部位均留有广场,其中以四方街最大。四方街位于西河与中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四方街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集贸和商业中心。

古城街巷全用五花石铺装而成,旱季不飞灰,雨季不泥泞,石上花纹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古城环境十分协调。

(四方街)

(四方街平面图)

(古城街巷)

水系

黑龙潭是大研古城的主要水源。清澈的泉水源自黑龙潭,河道沟渠呈网状流经千家万户,与散点状井泉构成严整的水系,以满足全城消防、居民生活用水。

(黑龙潭公园)

泉水从象山西麓十几个泉眼涌出,汇聚成约4万平方米的潭面。潭水自北而南至玉龙桥下分成东河、中河、西河,进入古城后再分为无数细流,入墙绕户,穿场走苑,流布全城。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街景碧水,相得益彰。

(主街傍河)

(小巷临渠)

(水流穿墙入户)

(黑龙潭珍珠泉)

大研古城内还有多处水井,多为“三眼井”形式。“三眼井”即一井分三眼,三眼相连,依次为:饮用水眼、洗菜用水眼和洗涤用水眼。

(三眼井)

古城玉河水系之上,架有354座桥梁,均建于明清时期,形式有廊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子桥、南门桥、百岁桥、青龙桥等。

(锁翠桥)

(青龙桥)

(大石桥)

(万子桥)

(南门桥)

(百岁桥)

民居建筑

丽江古城的民居是纳西族建筑营造技艺的集中体现。融汉、白、藏等民族建筑元素,在布局形式、建筑艺术等方面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



(民居构架类型示例)

(民居平面布局基本类型示例)

(三坊一照壁院落透视图)

(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组合院落透视图)

民居在体型组合及轮廊造型上纵横交错。轮廊优美;外观的立面多为石砌勒脚,墙面抹灰,墙角镶砖,青瓦覆顶,色调和谐,外观朴素。

(石砌勒脚)

(屋脊)

丽江民居十分重视门楼、照壁、外廊、门窗隔扇、梁枋的装饰。



(柱础)

(梁头装饰“狮子头”)

(楼层带“美人靠”栏杆)

门楼主要有木构架式、木过梁平拱式、砖拱式门楼式三种,照壁一般有三滴水、一字平式两种。




(一字平式照壁)

(三滴水式照壁)

(照壁檐部线脚及花饰)

(厦子照壁装饰)

(厦子铺地)

门窗隔扇皆以木雕装饰,主要图案有琴棋书画、鸟禽花卉、四季博古等。

(木门槅扇)




(图案式花窗槅扇)

天井地面采用瓦碴、鹅卵石、五彩石等材料铺面,图案主要有花鸟鱼虫、阴阳八卦、福禄寿喜等。家家户户喜欢在院子里栽花植木,摆设盆景。

(天井铺地)

古迹木府

木府是原丽江军民府衙署,位于大研古城西南,是纳西族首领木氏自世袭丽江土知府以来,经元、明、清三代 22 世、470多年营建的官邸府衙,明末达到鼎盛。清咸丰、同治年间遭兵燹,“文革”时,再遭浩劫,1999 年恢复重建。

木府由府衙和北侧一进三院的住宅木家院组成。府衙分布在一条369 米的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金水桥、忠义坊、仪门、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等。坐西向东,殿枕狮山,蓄龙虎之磅礴;坊迎曙雀,浴朝阳之生机;“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按照《木氏宦谱》的记载,从隋唐时代开始至清雍正元年废除土司世袭制止,木氏总共传承了39代。

(木府)

(木府鸟瞰图)

科贡坊:位于大研古城四方街西,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纪念坊内杨家“一门三举”、官府为激励后人勤勉读书而建。古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普贤寺:大研古城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汉传佛教寺庙,位于大研古城七一街崇仁巷。古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四、白沙古镇

白沙位于大研古城北8千米处,曾是宋元以前丽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以一梯形广场为中心,分布在一条自北而南的清流两侧,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往四方。民居店铺沿街而设。广场东侧,是琉璃殿与大宝积宫建筑群。白沙民居建筑群的形成和发展,为后丽江大研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牌楼)

琉璃殿与大宝积宫

琉璃殿与大宝积宫由琉璃殿与大宝积宫、大定阁、金刚殿、文昌宫四个院落组成。于1996年11月27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琉璃殿坐西朝东,面阔两间,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檐下原有“琉璃宝殿”匾额,旁刻题款告诉人们此殿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据说琉璃殿是就地取材,柱脚不用基石,结构十分坚固,虽经历多次强烈地震,仍然屹立无损。

大宝积宫在琉璃殿的后面,也是重檐歇山顶建筑。从匾额“大宝积宫”的题款可知其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比琉璃殿晚建160多年。

(琉璃殿与大宝积宫)

白沙壁画

白沙壁画分布在白沙琉璃殿与大宝积宫、大定阁及束河大觉宫等处,绘制于明清时期,现存44铺。大宝积宫壁画共12幅,63.71平方米,绘制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最大一铺《如来讲经图》,高3.67米,宽4.98米,面积18.29平方米。大觉宫位于束河古镇中和村,建于明代中期。现存明万历至崇祯时的壁画6铺,面积26.4平方米。

白沙壁画以藏传佛教噶举派内容为主,汉、藏绘画技法及宗教题材融于一体,用笔设色细腻流畅,色彩绚丽多姿,采用垒金、贴金等手法,显得金壁辉煌;人物造型逼真,体态各异,个性突出。


五、束河古镇

束河位于大研古城西北约4千米处。青龙河自北向南贯穿古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河上。河西依山傍水,民舍错落有致。 山脚“九鼎龙潭”清澈晶莹,泉水潺湲于街坊。河东以“四方街”为中心,依水设街,店铺林立。“四方街”东北侧有著名的大觉宫壁画。

束河是滇西北传统皮革业的中心,很多居民以皮革加工和其它手工业为生,有“束河皮匠,一根锥子走天下”之说。

(青龙河)

(大觉宫)


六、纳西古乐

在丽江古城广泛流传的纳西古乐分为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两部分。白沙细乐是纳西族先民创制的一部用于丧葬礼仪和祭祖礼仪的风俗性音乐套曲,相传创制于元代;丽江洞经音乐系中国西南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民间宗教组织“洞泾会”谈演《大洞仙经》时演奏的科仪音乐,明清时由汉地传入丽江后融入浓郁的纳西族音乐风格。


(特色乐器苏古笃)

(特色乐器曲项琵琶)


七、黑龙潭古建筑群

黑龙潭明清古建筑群,位于大研古城北,200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包括福国寺五凤楼、龙神祠、戏台、得月楼、光碧楼、解脱林门楼、一文亭、锁翠桥和文明坊等,其中以五凤楼最具特色。

(五凤楼)

五凤楼又称“法云阁”,原建于芝山福国寺内,福国寺建于明代,原是木土司的别墅及家庙。楼高二十米,平面呈亚字形,三重檐攒尖顶,屋檐八角,三层共叠成二十四个飞檐,如五凤振翅来仪,故名“五凤楼”。楼阁斗拱复杂多变,结构千变万化,雕刻吹影镂尘,彩绘奇巧华丽,融汉、藏、白、纳西建筑风格于一体,为中国古代建筑精品。

(得月楼)

(解脱林门楼)

(光碧楼)


八、重要的历史文化名人

木氏六公:《明史•云南土司传》记载:“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木氏土司接受汉文化最早,且世代文化素养较高,"以文藻自振,声驰士林"。他们写下许多颇有生气的边地诗,为丰富和发展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学作出了贡献。木氏作家群的诗文造诣,被时人评为"文墨比中州""共中原之旗鼓"。其中诗文传世较多的有木泰、木公、木高、木青、木增、木靖六人,后世称“木氏六公”。


(木公诗文集)

(木增僧服像,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十、习俗、节庆、手工业、饮食

(春节麒麟舞打跳)

(欢度火把节)

(纳西族婚礼)

(欢度三多节)

(元宵节制作花灯)

(中秋节做月饼)

(纺织)

(打制铜器)

(制作东巴纸)

(丽江粑粑)

(丽江窖酒)

(鸡豆凉粉)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木琼晓 整理

来源 丽江市博物院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李学斌 李亚 马永虎

(作者:丽江市博物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