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的样子丽江都有丨特色文化篇

编者按:仪态万千,柔情万种,温和包容……丽江是一座诗情画意的城市。细细品味,你会发现,丽江的样子,比你想象中更美,而你喜欢的样子,丽江都有。

即便你已经到过丽江,我想你一定还想再去一次。因为这里的历史、人文、风景......都令人向往。为此,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推出“你喜欢的样子丽江都有”专题报道,带大家从风景名胜、特色文化、传统美食、半山酒店等方面,了解丽江,爱上丽江。

特色文化篇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地处滇、川、藏交汇区的丽江,是多元文化的积淀区。兼收并蓄,兼容并包,丽江特色文化,你知多少?

东巴文化:丽江,是中国少数民族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纳西族独特而丰富的东巴文化亦引得无数游人前去探访。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古代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舞等。伴随着纳西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而逐步演化形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朱远灵 摄)

(朱远灵 摄)

歌舞文化:在丽江地区纳西族的音乐文化中,有一种驰名中外的文化艺术——纳西古乐。据考证,这种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它是云南省最为古老的音乐,也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

(朱远灵 摄)

在丽江,歌舞艺术仿佛涓涓细流,千百年来不断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其中,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纳西族民间歌舞《热美蹉》,在丽江可谓家喻户晓。《热美蹉》主要流传于丽江市的古城区、玉龙县等纳西族地区,是流传数千年的集体民族习俗歌舞。歌舞人数少则十余人,多则百人,参与者手拉手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踏歌。边唱边舞,男发出“窝热热”的声音,女的“哎嘿嘿”伴声颤音相应和,大旋律动作较为简单。《热美蹉》保留着纳西族传统的民间艺术特征,既体现了人类畏惧自然,认为自然力不可违的悲观情绪,又体现了团结一致求生存的信念。

(丽江市非遗中心 供图)

(丽江市非遗中心 供图)

壁画文化:在丽江,提起壁画文化,不得不提白沙壁画。该壁画位于白沙古镇内,是丽江地区纳西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白沙壁画包括琉璃殿、大定阁、金刚殿、文昌宫等院落。白沙壁画绘制时间跨越明初到清初的三百年间,先后有汉、藏、纳西等民族的画师参与创作绘制,堪称民族绘画艺术交融的典范,是壁画艺术中的珍品。

(唐新荣 摄)

节庆文化:丽江市境内有纳西族正月十五棒棒会、三多节、白族三月庙会、黑龙潭歌会、华坪鲤鱼河国家水利风景区旅游文化节、彝族火把节、摩梭转山节、傈僳族阔时节、他留粑粑节以及农民丰收节、荷花节、软籽石榴节、芒果节、茶文化节、雪桃节、稻花节等一批乡村文化旅游节庆,为丽江市营造了良好的乡村旅游和民族文化氛围。

今天重点为大家介绍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办的纳西族传统节日——三多节。“三多”是传说中玉龙雪山的化身,是骁勇善战、扶危济困的英雄,“三多节”是由祭祀“三多”衍化而来的纳西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三多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社会影响力,见证了丽江各民族相互包容、团结互助的历史,各民族通过共享节日,促进了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成为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好家园、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

(和丽元 摄)

建筑文化:建筑是地方文化的体现,也是民族精神的人文渗透。丽江地区纳西族民居建筑独具特色,民居建筑不论何种平面类型,每院三至四坊,正房所在的一坊地坪较高,故屋顶高大一些,其他各坊稍低;外观每个民居建筑的体型组合,纵横交替、高低错落、有机别致;若是前后院、一进两院或多进套院、多院组合,则更为丰富,既讲究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精巧。

(木琼晓 摄)

(木琼晓 摄)

走进丽江古城,古街古巷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从四方街延伸出四大主街,分别为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古巷,四通八达,从而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沿街逐层外延的缜密而又开放的格局。

(杨寿福 摄)

(朱远灵 摄)

摩梭文化:泸沽湖畔的摩梭文化以独具特色的母系文化以及走婚习俗引起世人瞩目,并且成为了中外游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同时,摩梭文化以“和谐、包容、开放”的特色,吸引了国内外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民俗学家的关注。摩梭文化中的原始宗教称为“达巴教”,与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教有密切渊源,不过达巴教的发展比东巴教缓慢,其形态亦比东巴教原始。

(赵泽华 摄)

毕摩文化:彝族毕摩文化中的“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毕摩”就是指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人,学界大多称他们为“祭司”。毕摩识古彝文,掌握和通晓彝文典籍等。毕摩既是彝族民间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和组织者,又是彝族文化的传承人之一。

边屯文化:永胜边屯文化是明初“洪武调卫”的产物,大多属于军屯。其中,以毛泽东主席永胜县先祖毛氏文化为代表的边屯文化源远流长,是永胜县文化研究的宝贵财富和亮点。同时,永胜县境内的著述、语言、服饰、家谱、建筑、村落、民俗、饮食、生产、文学艺术等边屯文化遗存丰富。

(永胜县委宣传部 供图)

巴蜀文化:据史料记载,华坪县的汉族大多是明清时期从川黔两省及湖、广等地迁入,特别是巴蜀文化对华坪的汉族文化有着直接影响。自晚清到民国,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的渗入逐渐在华坪开化,大量迁入华坪的巴蜀等地移民分别在这里组织同乡会、哥老会、庙会、洞经会等民间组织,华坪县城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些民间艺术团体对当地的文化艺术发展有很大影响。后来搜集记录的有流剧、花灯、狮灯、洞经音乐等,成为华坪汉族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木琼晓 文

责编  李舒琪

审核 陈大衡

(作者:木琼晓)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