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非遗|大东乡纳西族热美蹉

云南非遗:大东乡纳西族热美蹉

纳西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唐樊绰《云南志》载:纳西族“俗好饮酒歌舞”。舞蹈已成为纳西族人民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各大节日节庆活动中,少不了的就是人们欢聚一堂、歌舞升平的场面。

(能歌善舞的纳西族)

“热美蹉”是纳西语的汉字记音,纳西族热美蹉的历史沿革无明确的文字记载。热美蹉,俗称“热热蹉”或“窝热热”,意为跳飞魔。关于“热美蹉”的来历,有原始舞蹈说、驱鬼说、寻羊说三种传说。在舞蹈形式上,传说热美蹉舞步是模仿野兽奔走和猎人追逐的狩猎场面,此为原始舞蹈说;在歌唱形式上,相传古时一个年轻牧人因放牧时丢失了一只小羊,被主人吊打,伙伴们连夜帮忙寻找,男人用吆喝声吓跑野兽,女人则学母羊叫唤,最终寻回小羊解救了牧人,此为寻羊说。

(在田间即兴热美蹉表演)

驱鬼说是热美蹉来历的主要说法。东巴经中,“热美”是一种长着翅膀的精灵,亦雌亦雄。它舔食人将死时流出的泪水及灵魂。“蹉”意为“跳”和“跳舞”的意思。有人去世后,为避免“热鬼分尸”,纳西族人便通宵达旦地唱跳“热美蹉”,以示祈求和驱赶。热美蹉是纳西先民在以游牧、狩猎为主的时代产生的原始歌舞,保留着纳西族传统的民间艺术特征。生动奔放的舞步展现着纳西族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原始有力的吟唱传递出纳西族团结求生的信念。

纳西族热美蹉表演时不用道具,不限人数,十余人能相约尽兴,百人也能乐此不疲。男女混唱,集体舞蹈,完整成套,歌舞浑然一体。热美蹉的舞蹈是毫无装饰的自然律动,舞步豪迈粗放,沉重有力;音乐是发自胸喉的天籁之声,演唱时先由一歌手领诵,众人相和。男声由“左罗巴”(掌握热美蹉文化内涵的男领唱者)领唱,女声由“热勒美”(掌握热美蹉文化内涵的女领唱者)领唱。

(女声表演者)

(男声表演者)

女声以高亢明亮的喉头颤音模仿羊群鸣叫,男声以雄壮粗犷的气势呼喊着“窝热热”的衬词与之相配合,多声部之间刚柔并济,形成富有原始艺术美感的音程,每唱完一段,众人在“是——是是”的吼声中腾跳四次。

热美蹉表演

唱跳时,参与者手拉手围成圆圈,环绕火堆,顺时针方向踏歌而行。向天喊、向地吼,歌颂熊、狼、鸟和大自然。没有乐器伴奏,没有音阶和音列规则,多声部之间富有原始美感的不协和音程,饱含纳西民族浓厚的生活气息,被誉为“活着的音乐化石”。

(热美蹉表演)

热美蹉作为纳西族最具独特韵味的传统集体歌舞,在两千年的岁月中,一直流传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坝子东北的大东乡,以及玉龙雪山以东、金沙江以西的崇山峻岭和沿江小片河谷地带。大东乡纳西族热美蹉保留最为完好、普及状况最好、最为活跃,素有“热美蹉之乡”的美誉。

(俯瞰大东乡)

“热美蹉”独特的唱腔和舞蹈难以准确记录,学习热美蹉的纳西族人需要从小接触,跟随长辈,耳濡目染,身处文艺土壤长期锻炼而习得。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下,诞生了诸多以家庭为单位的传承世家。

(家族传承下热美蹉得以保存至今)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将“热美蹉”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大东乡进一步加强了对“热美蹉”传承人的培养。“热美蹉”作为一种民族艺术形式登上了舞台,更走进了学校成为教学课程,促进了热美蹉的推广。

(“非遗”进校园)

目前,大东乡共有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2名、市级3名、区级24名,全乡传承人32名,共设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美蹉”保护传承点13个。如今,热美蹉已经演变为自娱性的民间歌舞,在当地的旅游业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金沙江水翻滚成花,玉龙谷中声声回响,纳西族人踏歌而舞,唱着往事,奔向新生。

来源 云南地方志

责编 康莞悦

审核 龚怡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