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学会了现存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 诵读“活化石”经文与祖先跨时空对话

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刚刚在沪落下大幕,对AI更多是面向未来的无限想象,却也有AI与千年之前的考古情缘。它学会了现存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诵读古老经文与祖先跨时空对话。

东巴文是一种原始图画象形文字,由居住在滇、川、藏交界地以丽江为中心的纳西族先民发明,被誉为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然而,由于“能看懂、能说清”东巴文的人越来越少,如何整理和翻译现存3万多卷东巴典籍、如何在纳西族儿童中传授东巴文,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成为纳西族东巴文化传承的助推器。今年第5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聚焦于人工智能与东巴文字的深度融合,带来了人工智能如何助力东巴典籍识别的前瞻性阐述,正式发布东巴文智能识别诵读系统,展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东巴典籍识别与语音输出。

“今天很激动,因为一个小众的文化,走向一个这么高的舞台。”论坛现场,纳西族第十七代东巴文化传承人和丽军(东巴法名:阿恒东塔)现身。他身穿民族服装款款走上讲台,为与会人员深情讲述了东巴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于“人类一定要和谐、团结,一定要保护自然,一定要共同发展”。

小民族创造的大文化,面临传承断代的风险,传承人和丽军说,“东巴文智能识别诵读系统的研发,会创造历史的奇迹,因为它把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东西,把即将失传的文化一直传承下去。”传承人现场还吟诵了一段东巴经书内容,以此祝福现场众人平安健康。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东巴文智能识别诵读系统由华东师范大学与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单位联合研发,主要包含预处理、文字识别与匹配、语音转换等模块。系统以东巴文字理论研究为支撑,基于东巴提供的大量图像和语音数据,综合采用图像处理、深度学习、智能匹配、自然语言处理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初步实现了东巴典籍的智能识别与诵读。

人工智能助力纳西文化传承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未来“人工智能+传统文化”的发展仍需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同心协行,为传统文化传承保驾护航。在以“引领学习变革 智创教育未来”为主题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论坛上,“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智能教育协同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马云基金会的支持下,由华东师大牵头,携手云南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昭通学院、上饶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大学及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结对院校,从科学研究、团队建设到人才培养,以智能教育为抓手,共同探索协同提质工作新范式。

来源:上观新闻

责编 海莱阿芝 童文文

审核 李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