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非遗丨大山深处 巧手将美绣满衣襟 裙裾生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们以一针一线寄托着对儿女的牵挂,而隐秘在丽江宁蒗拉伯乡大山深处的加泽村依然保持着这样的传统。汉族女子依旧用手中线,身上衣表达惦念,表达思绪,绣写生活之美。

拉伯乡位于宁蒗县的最北端,与四川省木里县俄亚乡隔江相望,北与四川省木里县依吉乡相邻。加泽大山把加泽村阻隔在了大山内,也把刘申付和祖父辈一起留在加泽。七十多岁的丽江市级非遗项目汉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刘申付对于先辈迁徙路径的记忆已经很模糊,对于母亲传下来的刺绣手艺却了如指掌。




在刘申付的记忆里,母亲的刺绣手艺精巧。自己小的时候,全家人身上的行头都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农闲时节,村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都会到家里来讨教母亲的手艺。挑绣、纳花绣、纤花绣、链子扣……母亲都能信手拈来。


耳濡目染,十多岁开始,刘申付就随着长辈学习挑花技艺。有一次刘申付挑出了一朵“太阳花”并得到了母亲的夸赞,之后,绣花成了她的喜好。追随着村里技艺高超的长辈们学这学那的刘申付,13岁起便能秀“八角花”和其他一些更复杂的图案,早早就出落成了绣花能手。

几年以后,刘申付也成为了母亲。像母亲一样,绣花的时候,女儿们围在身边,学着母亲的样子穿针引线。她也像母亲一样,把手艺教给女儿。


刘申付记得,过去,汉族女子出嫁,婆家人都会对新娘子品头论足。尤其是女子身上的嫁衣,新媳妇的嫁衣绣工如何,是新娘是否心灵手巧的体现。女孩子在出嫁前,都会为自己绣一套嫁衣,除此而外,还需要给新郎的长辈们也做一身新衣,做一双新鞋。

“女儿们出嫁的时候,规矩没有那么多了,但鞋垫还是要纳的。”轮到女儿出嫁的时候,刘申付一针一线,给每个女儿都备下了精心缝制的嫁衣。女儿黄绣英从箱底拿出刘申付缝制的嫁衣,衣服依旧崭新如初。

大山再深,也难以阻挡时代的洪流,把姑娘们的美丽嫁衣都赶进了箱底。斜襟长衫,上配马甲,下配黑色围裙,衣裳肩上、袖口绣花,围裙腰带都有绣花。最让人惊诧的是黑色围裙上,素色的花纹。黑色将花纹衬托得更加立体,花纹让黑色一改单调,充满画意。

传统绣衣漂亮,但在干活时终究不太方便。如今,在婚礼、节日等重要场合,女子们才会穿起来。我们走进村里,姑娘们认真着装打扮,用美丽的衣装,秀出自己手艺,秀出对美最好的想象。据当地人说,平日,走在村子里,脚下漂亮的绣花鞋是至今留存的可见的汉族服饰符号。


黄绣英觉得这些都很珍贵,更难能可贵的是母亲一针一线教会的手艺。她的衣柜里珍藏着母亲亲手缝制的嫁衣,“花团似锦”,每一朵鲜艳明丽,朵朵相连,母亲把最好的祝愿都绣在了衣裳上,希望女儿的生活锦上添花,事事如意连绵不绝。

刘申付一日日老去,眼神大不如前。不久前,村子里的学校拿出一天的时间,让孩子们穿着自己的民族的服装来上课,于是村里有家长请刘申付做衣服,刘申付没有拒绝,她欣喜地接下了活儿。“有人穿,我就做。前些日子,孙女结婚,穿着传统汉装出嫁,手机里都是他们漂亮的照片。”她得意的向我们展示着孙女的美照。


大山深处,巧手将美好绣满衣襟,裙裾生花。和村里其他的汉族女孩们一样,绣花鞋、绣花鞋垫,黄绣英依旧常做。心意绣进花里,给自己,给亲人,给爱人……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海莱阿芝 文

朱远灵 何玉娟 孙志强 视频

朱远灵 何玉娟 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华芳

(作者:海莱阿芝)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