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丨听丽江的声音

最直抵人心的音乐,无疑是传统的、纯粹的。白沙细乐、洞经音乐……这些经过岁月洗礼的天籁之音不仅令人陶醉,而且还是非遗。

“白沙细乐”是丽江纳西族的一种民族传统音乐,纳西语称作“崩思细哩” ,集歌、舞、乐为一体,有“音乐活化石”之称。2011年,白沙细乐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琼晓 摄)

白沙细乐源于宋元,兴盛于明清,留存至今的有八个乐章。 乐队建制也最少为八人,演奏的乐器主要有横笛(主奏乐器)、直笛、波伯(芦管)、曲项琵琶、筝、速古笃(胡拨)、二簧(小二胡)、胡琴(中胡)等。以器乐演奏为主,兼有歌舞。

(白沙细乐乐器 杨晓林 摄)

白沙细乐组曲主题鲜明,立意突出,音乐结构工整严谨、乐曲浑然天成。乐曲每一个乐章均包含有其相应的叙事主题和历史传说故事。整个组曲的旋律充满浓郁的纳西族古老民间音乐风韵,使聆听者入情入境、思绪飞扬、荡气回肠,故而烘托出追思怀远、向往和平、追求幸福的美好主题。

(朱远灵 摄)

白沙细乐因其原始性、唯一性、历史性和科学性,在世界历史学、音乐学以及民族学研究等领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上亦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木琼晓 摄)

“丽江洞经音乐”与纳西族白沙细乐被称为纳西古乐之“双璧”。据了解,洞经音乐在中国西南部一百多个市、县流传,流派纷呈,风韵各异。而丽江洞经音乐是其中最为古朴典雅的流派,融合当地器乐、曲风,且完整保留了洞经弹演的礼仪。因其独特的价值,2013年11月,丽江洞经音乐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纳西族童谣”是历代纳西人口耳相传的儿童歌谣,是纳西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生较早的纳西族民间文学和纳西族民间音乐有机融合的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其主要流传区域为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等纳西族聚居区。

(木琼晓 摄)

纳西族童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想象飞扬,语言诙谐,节奏明快,琅琅上口,集趣味、哲理、实用于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浅显通畅的语言、轻快俚俗的音乐中,表达了纳西人的生活原貌、发展愿景及其对自然与人生的诸多认识,无不渗透着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古城区非遗中心 供图)

纳西族童谣是以纳西母语为载体,通过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民谣经典,其传承了纳西母语所蕴含的丰厚文化底蕴和人文色彩,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纳西族民风民俗的演变轨迹和社会发展脉络,记录了纳西族的风土人情,蕴含了纳西族的传统美德,寄托了纳西人的美好愿景,充分体现了民俗、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

(古城区非遗中心 供图)

2021年, 纳西族童谣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城区非遗中心 供图)

东巴唱腔是指东巴在祭祀活动中吟诵的一种曲调,并伴有器乐,是东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杨寿福 摄)

东巴唱腔以纳西族民族曲调为基础,2013年,列入市级非遗名录。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木琼晓 文

部分内容来自“丽江市古城区非遗中心”微信公众号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古文丽

(作者:文旅丽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