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70年代人印象中的这道名菜,你吃过吗?

在丽江70年代人的记忆里,都会对一种食材有着深刻印象,民间又称其为“阿肯吧巴”,即蔓菁花。当农贸市场出售蔓菁花的商贩在朋友圈晒照片,不时会有人问,是不是山上没有太多玩具,所以这是大人为孩子们制作的手风琴?有人开玩笑说:“那是可以吃的手风琴。”听了让人哑然失笑。

在历史上,蔓菁花是纳西族民众的主要食品之一。而蔓菁在民间的用途也很大,首先是作为人们的食材,“阿肯巴丽”晒干,一年四季都可以食用。在煮火腿或土鸡时,放入少许“阿肯巴丽”,其味更为鲜美,既吸掉了汤汁里的油份,又祛除了蔓菁干片里的涩味,两全其美,这也是丽江的一道名菜。

到了冬季,将其置于阴凉处,会长出嫩黄的芽叶,摘下来做泡菜,就是独具特色的地方小菜。

同时,蔓菁在纳西族东巴经中有记载,这说明它出现的历史较早。可以说,蔓菁一直伴随着纳西族的发展史,从民族起源到漫漫迁徙路,乃至定居于金沙江流域后,一直滋养着纳西族的生活与文化。据史料记载,蔓菁的原产地在地中海及中东一带,大致在秦汉时期从欧洲传入中国。《尚书·禹贡》中就有记载:蔓菁在纳西语里有两种称呼,一种为“居”,主要指还没完全长成圆根时的蔓菁,如蔓菁种、叶子都冠之以“居”。一种为“阿肯”。纳西语“居”应与汉语的“菁”有同源关系。

相传蔓菁入菜始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诸葛亮带兵平定云南时以蔓菁作军粮,还教授当地人民种植蔓菁,做蔓菁菜,因蔓菁根茎形似圆盘,故称盘菜。明代文学家张岱在其《夜航船》中,因其味美、补水、充饥、补品、药食而赞为“五美菜”。苏东坡对蔓菁发芽菜也情有独衷,《春菜》中曾写道:“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减,烂蒸香穿白鱼肥,醉点青蒿凉饼滑。”后又写了一首《忆江南》:“微雨过,何处不催耕。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

据悉,蔓菁何时传到丽江没有具体史料可查,东巴经及《云南志略》里的记载,也不能作为第一时间传入的证据,但是可以说明当时蔓菁在人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杨杰宏 文

来源:“纳西话賨”微信公众号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李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