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系列】丽江这个地方,人们拿出整个冬天来筹备过年

纳西人把春节看成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一整个冬天都可拿来筹备过年事宜。在丽江,白沙镇流传着一句纳西话“na wa na xi nu(音)”,意思是“为准备过年,纳西人在冬天就像疯了一样”,人们上街准备年货,买的买,卖的卖,各处十分热闹。



奶奶做的果脯

进入腊月,一年的农活几乎宣告结束。73 岁的木振贤奶奶开始全力准备年货,她穿着干净整洁的传统服饰、戴着海蓝色遮阳帽、背上背篓就出门赶集去了。木奶奶要采买的物品不多,都是一些平日里较少吃的腌菜和干菜。



更多年货,跨越着丽江的四季,木奶奶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备好了。和白沙镇的其他妇女一样,做果脯是木奶奶与生俱来的本事。不同季节的鲜果子被木奶奶腌渍在土罐中,等到这些果子呈现出最美的味道和形态时,春节也不期而至了。



前年,家里添了重孙,木奶奶很开心,又忙活着腌了些小金橘、小番茄和红薯。她把果子放在院内晾晒,丽江的好天气让果子正好半干。再把果子放入大锅,加入冰糖、白糖一起熬,过程简单,但需要耐心,只等果子被煮到颜色变了就捞出来装入土罐。白沙人腌渍出的果脯颜色亮晶晶的,一年四季不变色,糖分像镜面一样裹在果子周围,果子的水分还被保留一些,味道酸甜多汁。木奶奶笑嬉嬉地说:“家里有喜事,过年姑娘要回来拜年,还有侄子侄女也会来,准备给他们吃,要让他们吃个够。”



木奶奶年年都要做果脯,手艺越来越好。平日里,木奶奶以务农为主, 她没希冀果脯能给自己带来额外收入。过年时,亲人们欢聚一堂,随手拈食果脯,谈笑风生的场景便是她年年不辍的动力。



60 年前,在木奶奶的少女时代, 过年最能勾起她的馋虫。母亲把菜园里的各种菜都采摘回家,留下部分自己吃,更多的由她带去市场交换白米和肉。物质生活匮乏,但过年少不了吃火锅和一道猪头肉。珍贵的大白米被母亲掺入包谷饭中,散发着迷人的香甜味,平日吃两碗饭就饱的木奶奶,过年可以吃四碗。寒冬腊月, 一家四口围坐共食火锅的场面温馨无比。

春联里的纳西文化

“我小时候,隔壁住着一位文人, 每年除夕前三五天,我的任务就是带上一张红纸,去他家请求帮忙写春联。”家住白沙镇的杨式龙老先生回忆。



白沙是纳西文化的发祥地,走进白沙人家,几乎家家都有个别致的庭院,讲究的纳西人家都贴着手写的春联,春联内容由白沙人原创。

“把红纸带到隔壁家,铺开,看着他写一个字,我把红纸往上挪一点, 再写一个字,我再往上挪一点。”纳西人邻里间分外和睦,诸如帮忙撰写对联之事,当事人从不收取任何报酬。赶上撰写的高峰期,小孩子们还要排队,“镇上有文才的人那段时间都忙着写对联,他们乐于帮忙。”如今, 76 岁的杨式龙对楹联颇有研究,浓厚兴趣便是那时就开始的。



大年初一,在纳西族的春节习俗中,是严肃的一天。人们要赶早到水源地接第一桶清水,表达纳西人对水源的珍视。一年当中的第一天,也是纳西人怀念先人的日子,他们选在这一天上山扫墓。过去,大年初一还有女人不能出门的规矩。

当天,白沙街上人很少,但有一群人不仅在外逗留,还不停走来走去, 他们是镇上的知识分子,正挨家挨户看对联。他们走着、看着,点评哪幅对联写得好,有何新意。“当地人对春联非常看重,看完还会做成春联集。” 春联里的世界喜气洋洋、朝气蓬勃, 总能让杨式龙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白沙人写的春联内容以吉祥、平安的良好祝愿为基调。也会结合节庆时令、白沙文化,例如“迷人细乐千秋越,惊世残经万载传”这则对联中, “细乐指的是闻名遐迩的纳西古月《白沙细乐》,‘残经’是用纳西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书。”杨式龙说道。

让杨式龙记忆犹新的是1999 年, 那年云南迎来了世博会,春节和立春重合,元宵节后又迎来纳西三朵节,“节连节,喜连喜,丽江春联也胜于往年,有很多创新的好作品。”杨式龙说道。



现在,虽然印刷的对联席卷各处, 杨式龙和其他白沙书画协会的成员还是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每年春节前都在镇政府义务服务3 天,越来越多的白沙人愿意到这里等候一幅手写的春联。杨式龙每年都应时代变化创作一些新的楹联,从上世纪80 年代起, 杨式龙开始收集白沙乃至丽江的好对联,经年累月后,对联集子已经有厚厚的一摞。

就爱去文旅全媒体 龚静阳 文 孟志刚 图

责编 陶优

一审 韩怡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