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悬崖绝壁上的天险之城——丽江宝山石头城的前世今生

一个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用千年的时间,跨越万水千山,从遥远的大西北河湟流域来到大西南的金沙江上游,把根扎进一块巨石之中,建起了自己的“剌伯鲁盘坞”,纳西语意为“老虎出没之地之白石寨”,一千多年巍然不动……

(茶马道石头城丽世山居 供图)

把根扎在石头上

在唐代史料中,金沙江被称为“麽些江”。金沙江两岸是纳西先民在丽江的最早居住地,塔城、巨甸、石鼓、大具、宝山等地则是纳西民族的“大本营”。金沙江是纳西族的黄金生命线,不但养育了纳西族儿女,也孕育了纳西族古老文明。

在宝山石头城,纳西先民在巨石上奇迹般地建起新旧石器作为生活用具,把层层迭迭的梯田嵌上四周的山峦上,石文化和梯田文化交相辉映,成为一道万古不朽的奇绝景观。尤为重要的是,真正属于纳西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在这里定格成形,凝固如磐。

纳西族的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自身的文化优势与引来的先进文化交汇在一起,兼容并蓄而不失主体。如果说纳西族的发展历史是一组组色彩斑斓流动着的画面,那么,几个重要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形态,便永远定格在这些点和线上,从中可以窥视纳西族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

宝山石头城是纳西族农耕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代表,纳西族实现了从流动到定居的伟大转折,并完成了从游牧到畜牧农耕并举的转变。经历了游牧民族的艰苦磨炼,最终选择在一块巨石上安家落户,并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人类的一个奇迹。

远远地望着宝山石头城,不由使人想起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这里是纳西先民用自己双手创造的家园,以人与自然最巧妙的结合,以最本质的形态,默默地托举着纳西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对石头的崇拜是纳西族最重要的自然崇拜之一,纳西人最崇拜的“三多”,传说化成了一块石头;玉龙雪山是纳西人的“神山”,纳西语为“坞鲁”,意为“银石”;过去纳西人家大门两边都要立两块白石,称为卢神、塞神……

石头是自然界最坚硬的东西,人类很早以前就知道利用坚硬的石头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而耸立于滚滚金沙江边高山深谷中的宝山石头城,因石而建,因石而名,因石而长存,是一个矿古奇绝的石之珍品。

纳西族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纳西族东巴被称为“智者”,他们信奉万物有灵,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字的发明和应用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具有时代意义,但真正创造和流行一种独立文字的民族在世界屈指可数,偏居西南高山深谷中的纳西族在上千年前创造的象形文字至今还在“活”着,用它书写的数万卷经书被世界各大图书馆、博物馆珍藏,而且被誉为“纳西族古代社会百科全书” “智慧的迷宫”,目前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对它进行着不同角度的研究。

宝山石头城从古至今,产生了诸多著名东巴,其中有一位古代东巴被人作为“菩萨”建寺供奉至今,这在东巴文化史上绝无仅有。

此外,宝山石头城还产生了《买卖寿岁》《三女卖马》两部著名的《东巴经》。

两部《东巴经》作为纳西族在祭悼死者的悲痛严肃的氛围中,唱起诙谐的丧葬挽歌吟诵,创造了幽默的喜剧气氛,娓娓道来并给人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人们从故事中解悟老与死的常理,以豁达的精神状态,直面生死。从而被著名学者李霖灿誉为“纳西族的智慧”。从两部《东巴经》的创作人是宝山人,而且都属“贵族”阶层,这两部经书有的分别译作《男贵族衰老记》和《女贵族衰老记》可以定论:“宝山石头城无疑是纳西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1998年发现纳西象形文字青砖

面对世界至今唯一活着的纳西象形文字,很多学者惊叹万分。上世纪四十年代,国立中央博物馆院长李济之如此评述:“人类虽然是文字用惯了,但创造一种文字,在人类文化史上,并不是常见的事,有了这件事,无论出现在地球上哪个角落里,都值得若干人们钻研一辈子。”

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认为:“从纳西象形文字分布的地带来看,东部方言区(永宁、盐源、木里等地)有东巴教,而无字写经书;西部方言区(丽江、中甸、维西等地)则有文字写经书,可知纳西族迁居金沙江上游两岸的这一支教徒才利用文字的写经书。”宝山正好地处有文字区和无文字区的交界线上,而且是最早从东部方言区迁到西部方言区的一个纳西部落。

宝山是纳西族聚居地之一,从古至今也是纳西族东巴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象形文字的使用极为广泛。1998年发现刻有纳西象形文字的青砖,这在纳西族地区是首次发现,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丽江市博物院供图)

不到石头城非好汉

古人曰:“非常之景,在于险远。”宝山石头城深藏于高山深谷之中,恍若云天之外,鲜为世人所知。如今物换星移,天堑早已变通途。从梦幻般的丽江古城出发,走向这“古城前的古城”,一座座晶莹的雪峰仿佛是设置的路标,行至鸣音览雪亭,玉龙十三峰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几经峰回路转,几经山重水复,当你一路颠簸,高山仰止疑无路,曲径通幽别有天。在夕阳的余晖中,突然望见脚下深谷中的石头城,不但产生了别有洞天之感,而且仿佛走入了梦境。当你回过神来证实了它的真实,你才真正感到一切艰难险阻都值得。如果不来,将铸成一生遗恨。 

(茶马道石头城丽世山居 供图)

宝山石头城,距丽江古城126公里,东与宁蒗彝族自治县隔江相望,与泸沽湖相距75公里;西与中甸县三坝乡东巴圣地白水台隔江相邻;南接虎跳峡接口的大具乡,恰在玉龙雪山、泸沽湖、虎跳峡、白水台“四大名胜”的中间。

石头城以高山深谷为背景,以龙首高昂的巨石为依托,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气势恢宏,浑然天成,集雄奇秀丽于一体,夺鬼斧神工之妙,令人拍案叫奇。

石头城的防御体系

宝山石头城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其势易守难攻,自古乃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也是丽东的重要边关。石头城有两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一道是外围四周的悬崖,一道是巨石本身。拔地而起的石头城像一个雄健俊拔的哨兵居高临下审视着脚下腾荡不安的金沙江,四周的绝壁仿佛真是有人用利斧砍削而成,是天然的御敌堡垒。除了这两道天然屏障,为了万无一失,石头城还建有一套完备的防御体系。

这里有东、西两座城门。西门位于西南悬崖边,由砖石砌筑而成,呈拱形,城门分内外两道,相距数米,门扇由铁皮包裹,十分坚固。

石头是坚硬冰冷的,而纳西先民却在这上面建筑了他们世世代代的家园,建筑了他们盛满温馨与爱的一个个大家、小家,从而成为“百户人家一基石”的天下奇观。石头城海拔1700米,属河谷亚热带气候,干湿分明,温度较高,且三面山体陡直,容易暴发山洪。纳西先民择巨石而居,除了军事防御,高处便于乘风纳凉和防洪,也极具实用性和科学性。更为重要的是,从中体现了他们的独到审美意识,居于巨石之上,其意境高远而神秘,像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思,有深山仙居之意。

石头城的防御功能在现代和平的生活中逐渐隐退成为历史,对于当地人来说乘风、纳凉、避让洪水虽然重要,但最难以割舍的是对家园的一种依恋情结,因为石头城成了他们的精神依托和心灵归宿。而对于旅游观光者最有吸引力的,则是它的诗情画意,即它的美学价值。

“百户人家一基石”可谓天下之一绝,但石头城居民对石头的利用更是独具匠心、巧夺天工。人们不但用天然的岩石为地基,为台、为磉、为池、为墙,而且人工打凿成石床、石灶、石桌、石凳、石缸、石磨、石碓……直到现在,这些石器仍然还在使用,只是尖利粗硬的石头被磨得圆润光滑了,仿佛是一代代纳西族人民生活的沉淀和见证,又是后人追忆先辈的最好凭借。

看着这些各式各样的石器,使人仿佛走进了一个永恒的石器时代,又像走进了一个实用石器雕刻艺术展览馆……徜徉在那不加刻意修饰的石阶路上,驻足那一幢幢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屋,推开一扇扇虚掩的大门,带给你的将是质朴的笑容和热情的接待;看到从田间弯着腰背回一篮篮南瓜的主妇、在手工织布机上织纺的老奶奶,使人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回到一个世外桃源。

(茶马道石头城丽世山居 供图)

宝山石头城是古代纳西先民由游牧阶段转向农耕阶段的历史写照。四周山坡上层层叠叠的梯田,就是历史的最好见证。“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又成为石头城的一大奇观。

雄奇险陡太子关

太子关,海拔3500米,雄踞于宝山石头城北面,危峰高耸,直插蓝天。犹如石头城的守护神,仿佛要守护它到天老地荒,海枯石烂。

太子关因元世祖忽必烈亲征大理过此险关,故得名。这里雄奇险陡,难以用语言描述。好险的一个太子关,站立于关口,鹰在脚底旋,云在腰间飘,江在深谷流,路从峭壁过,人在天上飘……从太子关远望,石头城挺拔耸立峡谷间,像一朵灵芝,又像昂扬的龙头,开屏的孔雀,好像飘飘欲飞。


在宝山石头城北侧的太子关,在垂直高于金沙江1000米的地方,有一溶洞 ,岩画主要分布在洞东侧6米的崖面上,岩画面长10米,最高之画距地面6.1米,很多岩画因严重风化剥蚀,图像已不清晰,唯可见几条短缺曲线。现存较完整的图像有11个,皆野生动物图形,有猴、鹿、岩羊三类,这证明很早以前人类就在这里活动。

(金沙江岩画之一)

宝山石头城是一座活态的纳西族历史文化博物馆,是影响中国乃至世界格局的重大历史事件“元跨革囊”的发生地带。更是人与自然相依相伴、和谐相处的典范和杰作,从而成为了“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其重要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此地名为“宝山”,这是一座“千秋宝藏”,其内函就是历史文化,越是 “宝”就越需要“保”,所以“保护和发展”才是石头城的永恒命题。

杨树高 文

来源:“纳西话賨”微信公众号

责编 陶优

审核 陈大衡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