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为都古墓群”考古出土商周时期遗物1000余件,还引出新发现...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李亚 文/图)前不久,丽江市玉龙县大具乡为都村大具中学在修建体育场过程中,挖出一个大型墓葬群。经专家初步认定,这是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墓地葬俗较为特别,多座土坑出现分层葬,同时有二次葬,尚属云南考古中的首次发现。

当前,考古发掘已暂告一段落,9月24日,作为此次考古发掘领队的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闵锐来到丽江市图书馆,为丽江市文博工作者分享此次考古发掘收获。在他的带领下,大家沿着历史的长河,回到春秋战国,感受考古魅力。

(讲坛现场)

考古发掘“为都古墓群”的缘起

时间倒回至2020年5月,玉龙县大具乡为都村大具中学在修建体育场过程中发现石棺墓并上报当地文物部门,玉龙县文物管派员实地调勘后确认该处为一石棺墓地。

(5米深的墓葬)

2020年7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国家文物局履行报批手续,随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为都墓地群”考古发掘工作。前期在场地平整过程中,工作人员陆续挖到一些石棺,地表下还有墓葬出露,深浅不一。在墓里不仅发现了单耳陶罐、海贝、铜器等遗物,还有多具保存完好的人骨。经过初步判断,该墓葬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

(双耳陶罐)

经调查得知,“为都古墓群”面积约为20000多平方米,也是近年在金沙江河谷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墓葬群。最为奇特的是,这个古墓群墓坑有多层葬的特点,而且历经千年岁月后,遗骸保存完整。

(浮选样品晾晒)

清理出来的墓穴有长方形、圆形、不规则形竖穴土坑、石棺、瓮棺五种类型。这样的墓葬形式透露出哪些秘密?从遗骸和陪葬品的细节又能解读出哪些信息?闵锐在今天的讲座中,一一解说。

(海贝)

“为都古墓群”引出新发现

据闵锐介绍,此次发现的“为都古墓群”位于大具坝子中央的一个高台地上,墓地北距大具乡政府约1.2公里,西北距金沙江约3公里。早前发现的境内遗址有旧石器时代“丽江人”遗址、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遗址等。

(讲坛现场)

此次考古发掘中,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2500平方米墓地的考古发掘工作,尽可能地保留下古人类生产生活的遗留信息。共清理出墓葬79个、房址7个、灰坑14个、柱洞7个,目前共出土商周时期遗物1000余件,其中石器约500余件、铜器59件、珠饰100余颗、陶器200余件、海贝200余枚以及陶片和动物骨。经过初步分析和对比,基本明确了房址、灰坑和瓮棺葬的年代大致距今3600年,土坑及石棺墓葬年代为距今3000年至2400年左右。

(动物牙)

本次考古发掘为玉龙县境内第一次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发现了一批重要遗迹和遗物。研究团队通过对这一区域进行调查走访,新发现遗址一处,确认墓地两处,石棺墓葬线索一处。此次考古发掘,为金沙江流域青铜时代考古以及西南地区石棺墓葬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为复原人类生产生活情况、社会结构及人群迁徒与交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墓葬)

丽江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

记者了解到,今天的讲座是“天雨流芳”文化讲坛第三十六讲。“天雨流芳”文化讲坛在2016年至2019年间,带给读者三十五次丰富的文化盛宴,伴随读者走过四季更迭,留给读者无数感动与启迪。在2020年金秋,再次迎来了与讲坛的第36次相聚,并荣幸地邀请到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闵锐来到丽江市图书馆,为大家带来讲座。闵锐同时也是国家科技部在库专家、云岭文化名家。

(讲坛现场)

今天的讲座在丽江市图书馆设主会场,永胜、华坪、宁蒗设视频直播分会场,在主会场聆听的有省、市文博专家,丽江市文化和旅游局、古城区文化和旅游局、玉龙县文化和旅游局单位负责人和相关科室工作人员等。

(讲坛现场)

听了闵锐深入浅出的讲座,使丽江市文博工作者对“为都古墓群”有了深入了解。丽江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木世臻表示:“闵锐带队的考古工作队不辞辛劳,对考古知识倾囊相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指示强调,要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研究和弘扬丽江民族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揭示蕴含其中的文化精神,也要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加强现有文物的研究,不断加强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习,充分挖掘丽江民族文化资源。同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文博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搭建更好平台,提高文博队伍专业化水平。”

(讲坛现场)


部分图片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提供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谭韧

(作者:李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