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旅游高歌猛进 年接待游客3至5年内将突破1亿人次

8月13日,云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在昆明召开。丽江市委副书记、市委宣传部部长何玉兰向媒体记者介绍了丽江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70年来,丽江旅游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未来3至5年内,来丽游客预计将增加到每年1亿人次左右。

何玉兰介绍,解放前的丽江,因民生艰辛、百业凋敝,有的地方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生活习惯。1949年12月28日,丽江地委和专署正式成立,从此,丽江各族人民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了主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届地委、行署和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团结带领各族儿女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使丽江从一个贫穷落后的西南边陲小镇变成了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享誉中外的国际知名旅游城市。

70年艰苦奋斗,丽江经济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丽江经济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27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85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元。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50.8亿元,与1952年相比增长2761.2倍,年均增长6.9%;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2.9亿元,增长2319倍。

70年来,丽江历届党委、政府攻坚克难、艰苦创业,从实行计划经济到发展市场经济,从“关起门来搞建设”到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发展繁荣的巨大跨越。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向工业和服务业主导的历史性转变,农业从温饱不足到衣食无忧,工业从一穷二白向新型工业快速发展迈进,金沙江中游“一库六级”电站相继建成,开通全省首个5G试验基站。以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了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70年披荆斩棘,丽江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1年,丽江第一条公路诞生,直至今天,全市公路里程达8488公里,铁路从“路无寸铁”迈入动车时代,是省内航空运输第二个“一市两场”的地级市,立体综合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能源网络贯通城市和农村,兴水惠民取得显著成就,互联网实现全面覆盖。基础设施的沧桑巨变,为丽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70年攻坚克难,丽江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70年来,丽江始终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己任,不断增投入、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丽江各族人民的生活告别了“票证时代”、走过了“温饱阶段”、正在走向“全面小康”。2018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03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85元,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18.86%下降到2018年底的5.0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1.5%。

70年大胆探索、艰苦创业,旅游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享誉中外。在旅游的助推下,丽江文化产业借船出海,实现快速发展,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9.3亿元,增长7.3%,增幅连续11年名列全省第一。2018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643万人次,实现收入998亿元,分别增长14%、21%。未来3至5年内,来丽游客预计将增加到每年1亿人次左右。在旅游的助推下,丽江文化产业借船出海,实现快速发展,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9.3亿元,增长7.3%,增幅连续11年名列全省第一。丽江保护文化遗产、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经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丽江模式”,并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

多年来,丽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森林覆盖率达7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先后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

何玉兰表示,70年的奋斗历程充满艰辛、极不平凡,取得的成就让人振奋、满怀信心。下一步,丽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建设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丽川经济走廊、空中经济走廊和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着力打造双创高地、人才洼地、财富宝地、康养福地和旅游胜地,努力把丽江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全力打造丽江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编:胡达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