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非遗丨咱们丽江有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你知道吗?

非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记忆,是过去生活方式中充满智慧、情趣的生动细节,也是一个地域最具风情的组成部分。让非遗走进当代人的生活,让非遗在当下有活态、创新的传承,是遗产日设立的意义。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非遗活动的主题是“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 ”。让我们来了解丽江的非遗家底,深入解读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它们分别是:民间文学项目《黑白战争》;传统音乐项目“纳西族白沙细乐”;传统美术项目“纳西族东巴画”;传统舞蹈项目“纳西族热美蹉”。


《黑白战争》

《黑白战争》是纳西族的民间文学战争史诗,纳西语称“东埃术埃”,直译为“董术仇斗”,是东巴经中的三大史诗之一。

(东巴经《黑白战争》光碟)

《黑白战争》流传至今,用古老的象形文字书写且完整地载入《东巴经》中,作为纳西族传统文化流传于民间。全诗为韵文体,共四千多行。史诗讲述了氏族社会开始瓦解,奴隶制逐步形成的时期。

(东巴经书)

《黑白战争》艺术特色鲜明,纪录了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极富哲理的主题思想,浓郁的神话色彩。作品篇幅长、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在事物描写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故事场面恢宏浩大、层次分明、矛盾集中、扣人心弦,体现出很高的艺术驾驭力。作为战争史诗,以庄严为基本格调,又穿插了生动的生活场景,具有很高的文学鉴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作品通过曲折的情节、故事,热情地歌颂了光明和正义,表达了古代纳西族人民矢志不移地追求、捍卫光明的理想和愿望,赞美了他们为自己的理想而同恶势力搏斗的不屈精神和民族品格。


纳西族白沙细乐

《白沙细乐》纳西语称为“崩时细哩”,是纳西先民为凭悼战死在白沙古战场的崩部落将士而创作的管弦乐套曲。

《白沙细乐》的乐队至少由8人组成,各执横笛、直笛、芦管、速古笃、曲项琵琶、古筝、二簧、胡琴8种乐器,分工较严格。套曲《白沙细乐》共有8个乐章,分别为:《笃》《萨拾》《三思吉》《美命唔》《美丽的白云》《跺蹉》《抗蹉》《幕布》。

(《白沙细乐》之《抗蹉》)

《白沙细乐》全曲风格统一,整体结构严谨,各乐章层次分明,形式变化丰富。在内容上,以部落战争的悲剧故事贯穿始终,逻辑严密;在音乐形式上,鲜明的主题遵循“起、承、转、合”的法则,以再现、自由变奏、和声、复调等手法反复展衍,穿插地配以歌唱和古典舞蹈,形成一部结构严谨,有起有落而又极富哲理的作品;在乐器上,以丝竹乐器演奏为主,辅以歌唱和舞蹈;在曲调上,音律古朴,且极富民族特色。

(演奏)

《白沙细乐》以其古老性和珍贵性,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活化石”,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杰出代表作。


纳西族东巴画

东巴画主要流传于云南、四川、西藏三省区交汇的横断山脉地区金沙江流域广大纳西族聚集区,常用于东巴教的各种祭祀仪式中。

(传承人画卷轴画)

东巴画主要有经卷图画、木牌画、纸牌画和卷轴画等形式,许多画面亦字亦画。东巴画作为东巴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最具特色的纳西族艺术遗产,是研究人类原始绘画艺术的“活化石”。

东巴画主要以木片、东巴纸、麻布等为载体,用自制的竹笔蘸松烟墨勾画轮廊,然后敷以各种颜色,绚丽多彩,画面亦字亦画,保留了浓郁的象形文字书写特征。其绘画手法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以线条表现为主,形成多种风格,但总体上大致可分为保留原始宗教传统画法和吸收融合汉、藏民族画法,具有强烈的原始宗教意味。

(传统东巴画)

东巴画作为东巴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纳西族先民民俗、宗教、天文、立法、哲学、历史、地理、医药、生产知识等内容,对于研究纳西族社会生活、宗教哲学、历史演变、民俗事象、科技医药、艺术形式均有重要价值。


纳西族热美蹉

“热美蹉”主要流传于丽江市的古城区、玉龙县纳西族地区,是流传数千年的集体民族习俗歌舞,歌舞人数少则十余人,多则百人,参与者手拉手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踏歌。边唱边舞,男发出“窝热热”的声音,女的“哎嘿嘿”伴声颤音相应和,大旋律动作较为简单。歌舞浑然一体、不用乐器伴奏、多声部之间刚柔并济。

(热美蹉)

热美蹉音律直接来源于大自然,无乐器伴凑,无音阶和音列规则,靠口传、心授传承,被誉为“活着的音乐化石”。男声由“左罗巴”领唱,女声由“热勒美”领唱,男女合唱的多声部之间富有原始美感的不协和音程。

(热美蹉)

《热美蹉》舞蹈动作为模拟羊斗时的前腿向下屈伸,手部则相互牵拉或扶肩,按顺时针方向边唱边跳。热美蹉的舞蹈动作毫无装饰,音乐是原生态的人声,歌词唱腔是纳西语,同时包含不少东巴经文,因此无法准确记录以供学习。爱好者只能通过长辈的口传心授和个人长期参与实践,并在合适的场景中即兴自由发挥。

《热美蹉》保留着纳西族传统的民间艺术特征,它既体现了人类畏惧自然,认为自然力不可违的悲观情绪,又体现了团结一致求生存的信念。这是从古至今人类的生存常态,其特有的歌舞形式对纳西族的民歌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亚 综合

来源: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责编 陶优

审核 胡四美 陈大衡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